从深圳出发,远涉3500公里,跨越3个季度,300个小时,全棉时代携手上田義彦先生深入新疆棉田,
用镜头捕捉到一个又一个残酷考验与奋力生长并存的动人瞬间,用光影见证棉花的生命历程,
诠释棉与自然,棉与人的互生共存。
与棉共生
——上田義彦于棉的感悟
2017年,我三次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摄影之旅。
早春,棉花那小小的幼芽便早早地出现在了荒凉又冷冽的大地上。
初夏,棉花的绿叶郁郁葱葱的覆盖在整片大地之上,并缀.上了朵朵优美的白花。
晚秋,饱满、柔软的纯白棉花终于迎来了收获季的绽放。
在那里,我遇见的是和严苛的大自然和谐共生、一心埋头培育棉花的人们。
也遇见了在同- -环境下,顽强绽放于大地的棉花。
在最初的那次旅途中,我亲眼见证了大自然的力量。
暴风席卷大地,卷起了无数的黄土和沙尘。
在那片连呼吸和睁眼都十分困难的沙尘暴中,我看见了刚刚冒出嫩芽的棉花
为了不被狂风吹走而使劲抓住大地的勇敢身姿。
与此同时,在那片漫天飞舞的尘烟里,还若隐若现着一对男女的身影,
他们正在为了保护幼苗而毅然地直面风暴。
在那个瞬间,大地它教会了我应拍摄何物。
那便是,描绘了生存在这片大地之上的人们和棉花的严苛生态。
亦是因其严苛却又充满了美丽丰饶、无限喜悦的壮景。
新疆沙漠,8级尘暴
棉,无惧严寒,向上生长。
四月中下旬,正值棉花播种,出苗,霜冻和风沙的考验不时袭来,拼命生长是棉常见的姿态。
酷暑之下,戈壁之上
棉,生机绽放。
当夏季的高温炙烤着土地,每一口呼吸都能感到自然的严厉。棉,积蓄着能量,给这片土地和人们无限生机与希望。
唱吧,跳吧
棉,又是丰收。
当夏季的高温炙烤着土地,每一口呼吸都能感到自然的严厉。棉,积蓄着能量,给这片土地和人们无限生机与希望。
人在这里久了,
自然就有了天山的胸怀
75岁的李爷爷和徐奶奶,参与并见证了新疆兵团的军垦历史。
李爷爷跟我们回忆,当时他被分配到的任务,就是种棉花。当时兵团开荒,土地十分贫瘠,很多作物产量不高,甚至活不下来,但棉花一直保有旺盛的生命力,收成也是最为稳定的。
“当时的环境很艰苦,但大家在一起劳动却很快乐。”
李爷爷指了指远方,“那就是天山!人在这里住久了,自然就有了天山的胸怀。生活中的小事,我们看得很淡了,只要能继续种棉花,我就很满足了!”
“它一来,我们就退,
那什么时候是个头?”
栗庄主一家,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半辈子,负责了很大一部分土地的种植。面对沙漠化问题, 栗庄主的体会特别深切。
“现在,全球沙漠每年以5%的速度在扩张,新疆也是如此。原来是沙一来,我们就往别的地方搬,每隔几年就要搬一次家。但仔细想想,它一来,我们就搬,搬到哪是个头?如果不做出一些改进,总有一天我们会无处可去。”
棉花的种植,让人们找到了对抗沙漠的方法。
“棉花索取少,回报多,是棉成就了我和家人”
马先生从负债借钱开始承包200亩土地,种植棉花。一年以后,不仅还清了借款,还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。
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,马先生感慨良多:“还好选的是种棉花,棉花索取的少,却回报的多,种棉花让每年都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。”
“如今,一家人在一起种棉花,收棉花,大家都过得很好。”
2018年4月,全棉时代携手上田義彦、国家地理中文网启动棉·自然·人摄影大赛,吸引来自全国各地8000多名摄影爱好者参赛,
并以光影作品记录下棉的全生命周期。2018年11月,棉·自然·人光影艺术展在北京山水美术馆举行,
多形式沉浸式互动,让大众看到棉不为人知的美丽,坚韧与顽强。